創立宗旨

由於知識經濟在產業升級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科技產品與技術的生命週期卻相對縮短,時值此整體產業發展模式的快速調整之際,專業人才的的訓練極需跟上產業發展的步調,俾使技術人力供需平衡,從而邁向更高層次的研發生產領域。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針對「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推動兩兆雙星產業科技人才供需調查,自2003至2005年,三年間台灣有關半導體、顯示器及生物科技等高級產業技術人才缺口將近20,000人。為解決人才短缺及人才品質未達產業要求水平等問題,除了在教育體制上做長期規劃及修訂法規塑造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外,更需整合教育部、勞委會、經濟部、國科會等資源,訂定培育計畫,針對大學專業學系之學生加強生技職能之訓練以因應產業需求,提高就業機會。

在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規劃中,本校特於2002年成立「生物科技學系」,繼成立大學部之後更於2005年成立「生物科技學系碩士班」,且於2006年已招生第一屆碩士班研究生,及2007年第二屆碩士班研究生,為提升教育品質與研究素質,配合碩博士班之發展,以及因應生物科技潮流,本系將加強延攬師資及組合研究團隊,並設立「基因體實驗室」和「蛋白質科學及科技實驗室」,同時與校內外學者合作原來相關的研究及藥物開發、心血管和抗癌研究,以供教師及學生研究使用。

本學系碩士班成立,藉由與育成中心的配合,輔導本系之教學研究學群來培育企業專門人才,建立標準生物技術研發模式,以厚植企業研發實力,並能移轉本校中西醫藥學領域研發技術,以建立企業技術競爭優勢。再結合本校現有的醫學資源與設備,培育學術研發、科技管理之優秀畢業生,除了繼續升學外能輔導企業從事研發管理、智慧財產權運籌、加值工作,以增加生物科技產業之研發價值。本系希望規畫生物醫學科技應用、中醫藥生物科技之專業學程,進而籌設生物科技相關之研究所,除建立與生技產業界之建教合作之密切合作外,亦藉由專業知識之訓練以連結近代生物科技之應用,配合國家發展政策,培養生技產學界之研發人才,希望繼電子光電產業後持續創造出台灣生物科技的世界奇蹟。

技創新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過去數年來國內面臨產業外移的嚴峻挑戰,加上國際經濟成長遲緩的不利因素,經濟成長率不斷下降,失業率也節節上升。有鑑於此,為全力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各大學紛紛於學術機構設立創新育成中心。希望透過創新育成中心的運作,成就新興生物科技之開發,引導生物科技生根台灣,並促進中草藥的繁榮與發展。世界各國開始流行自然療法,而中草藥又是台灣在生物科技發展方面,最有希望展露世界頭角的領域之一,為配合此一產學合作之國家經濟政策,本校於九十一年十月經教育部審核通過核准設立「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發展育成中心」。育成中心主要目標在協助業界提升中草藥生物技術品質、建立中草藥臨床試驗之指標及促進中草藥生物技術之產學合作。

 

In the economy drive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phase of biological devices is experiencing rapid shortening as well as fast commercialization phase.  The department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fast-paced environment in the industr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dvancement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it is foreseeable that skill biotechnology will play a central role in synergizing and developing more modern platforms for disease detection as well as creating more jobs and opportunity for graduating students.  It is therefore with such thoughts that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ST)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2002 while nurturing our first batch of Master graduates in 2007. 

Since our establishment, apart from imparting fundamental knowledge on biotechnological sciences, we als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iversify their portfolio by studying relevant laws and technology-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actual real life context as well as finding ways to contribute their own knowledge in both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settings.